- 科室介紹
- 骨科
- 震波治療之適應症
震波治療之適應症
震波治療之適應症
文章提供 安南醫院骨科 許惟傑醫師
目的:
體外震波治療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新治療方式,微增生療法的一種方式,針對慢性肌腱或韌帶疾病給予高能量震波,期待促使微血管新生,達到組織再生及修復,舒緩症狀。
適應症:
1. 足底筋膜炎
2. 手肘上髁炎(網球肘)或高爾夫球肘
3. 肩關節鈣化肌腱炎或五十肩
4. 膝蓋或腳踝肌腱炎
5. 手腕肌腱炎
6. 骨刺造成的肌腱病變
7. 骨折癒合不全

可能發生的併發症:
沒有任何治療是完全沒有風險的,但本部醫師都會秉持最大的能力與認真之態度為病人服務。以下所列的風險已被認定,但是發生極小。若病人及家屬有疑問,請務必向負責主治醫師提出,並與其討論。主治醫師將盡力為您詳細答覆及討論。
1. 震波治療後少數病患會發生局部疼痛、紅腫與淤青現象,這情形通常是暫時的,但少數病患也可能持續數日。
2. 曾有肱骨頭壞死病例報告。

禁忌患者:
骨髓炎患者、患處急性發炎、年齡未滿十八歲(孩童與青少年)、有凝血疾病或服用抗凝血藥物者、孕婦、治療部位有開放性傷口者。
可能之療效:
震波治療百分之六十以上,於第一次療程時,即有相當明顯的改善,由於震波治療的方式是讓身體組織再生,因此會根據病人的狀況建議每週施打一次,再配合適當的復健運動及適度的休息,大約四到六次的治療後可獲得改善。
操作方式:
於任何治療執行前,醫師會執行高頻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對病灶處有完整詳細的了解過後,再與病人討論適當的治療方式。治療時,治療部位需暴露在外,透過超音波定位反覆確定病灶,再開始進行體外震波治療,每次治療約15-20 分鐘,過程中會有些許疼痛,隨著治療時間疼痛會漸漸減輕,每次接受2000至3000次震波,每週一次,一次療程需接受四至六次治療。治療過程中,也可利用超音波檢查病灶的恢復情形,來建議合適的治療次數和追蹤治療進度,病人滿意度高。
治療後,注意事項:
1. 接受治療後之三天內,應避免接受同部位之深層熱療如短波、超音波之治療。
2. 若接受治療之部位有輕微腫脹疼痛之現象為正常,此乃身體進行修復之現象,若不舒服可短暫冰敷來緩解。
3. 治療後,疼痛並不會立刻消失,但會逐漸改善,如無特別疼痛,不需服用止痛藥物。
4. 治療後組織需要時間恢復與再生,因此治療後四至六週內應避免劇烈運動、調整日常會造成傷害的習慣動作、多加休息,保持耐心,以等待組織復原與症狀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