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也可以不藥而癒

失眠也可以不藥而癒
用「失眠」當關鍵詞,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成千上萬的相關網頁,其中不乏各式各樣的失眠治療方式,像草藥、寢具、針灸、推拿、精油等,但究竟哪種治療方式經過科學反覆驗證,確有療效呢?又有哪種方法可長期使用,效果比安眠藥物更安全,且長期有效,又能自我施行的呢?答案就是——認知行為治療。
長期失眠的人,無論有用藥或沒有用藥,常會覺得自己的失眠並無明顯的生理或心理病因,卻仍被失眠問題深深困擾著,這表示其所以會失眠與目前的一些生活習慣有關。
這些生活習慣是失眠者因為苦於長期失眠而發展出來,他們希望能藉此增進睡眠,或者減輕失眠所帶來的不適,未料這些習慣反而更讓失眠揮之不去。
善用認知行為治療,建立正確的睡眠習慣
有一些失眠的人在歷經一夜輾轉難眠後,會在第二天儘量找時間補眠,或者在週末儘可能的臥床休息。
他們大概做夢也沒有想到,這些習慣便是使失眠持續下去的重要因素,也是治療師會利用認知行為治療來調整的重要因子。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主要包含 3 個治療成分:
●睡眠保健教育。主要是針對一些可能會影響睡眠的健康行為,例如從睡到醒的時間規律性、飲食習慣、睡
眠環境等睡眠知識的建立,以及睡眠相關健康行為的一般性指引。
●包括刺激控制法、限眠療法與放鬆治療法。許多失眠者可以在沙發上、交通工具等「非」一般的睡眠情境
下自然入睡,然而一旦回到自己的寢室,躺在自己的床上,頓時睡意全消。
●以認知重建治療法為例。許多失眠者對「睡眠」有非理性的期待,例如「每天一定要睡滿 8 小時」;或者
對「失眠所造成的影響」有災難性的詮釋,例如「失眠會影響我的肝功能」等。
奠基嚴謹科學研究,矯正失眠效果持久
在認知行為治療的過程中,臨床心理師或醫師首先會教導失眠者瞭解睡眠的基本機制、辨識自己失眠的成因,再進一步針對病因,以上述的治療方式矯治睡眠習慣與信念,改善失眠的症狀,減少安眠藥物的使用。
這樣的治療模式奠基於嚴謹的科學研究,一步步發展、建立起來,或許不像安眠藥物那般地立即見效,但長期來看,效果可以長久維持,且優於單純的藥物治療。
此外,一旦學習過這整套治療模式,失眠者往後可依自己的睡眠情況,適時調整,避免偶爾的失眠演變成長期性的失眠。
近年來,失眠已成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加上睡眠醫學的蓬勃發展,國外許多睡眠中心已把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視為必要的、首選的治療模式。
台灣睡眠醫學會也在推動「失眠問診指引」活動,希望可能接觸失眠者的第一線臨床工作人員,能提供失眠者適當的認知行為或藥物治療。
國內已有許多醫院成立睡眠中心,由臨床心理師或醫師提供失眠者認知行為治療的門診服務。
若有任何疑問,請不吝與我們聯絡
電話:(06)355-3111 分機 3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