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室介紹
- 心臟內科
- 心臟節律器使用者生活須知
心臟節律器使用者生活須知
永久性人工心律調節器是一種電子裝置,一般植入於胸前皮下肌肉組織上。當心跳太慢產生不適症狀,或有其他特殊治療需要時,人工心律調節器即會傳送出電衝動至心臟,以刺激心臟收縮。
▲ 第三度完全房室傳導阻斷。
▲ 有症狀的第二度房室傳導阻斷。
▲ 病竇症候群。
▲ 心搏過緩。
▲ 其他特殊情況:經醫師評估裝置人工心律調節器,有助於改善病情者,例如有症狀而藥物治療無效的阻塞性肥厚性心肌病變。
▲ 醫師解釋後填寫同意書。
▲ 檢查前4~6小時禁食(含水)。
▲ 檢查當日,需換排空膀胱、穿手術衣(要正穿)、不穿內衣褲、移除金屬物品。
▲ 需有家屬陪同、並在外等候。
消毒皮膚(左、右前胸)→局部麻醉→經由鎖骨下靜脈置入導管,再經由此導管將電極導線放到右心室內,調整導線位置直到產生有效心跳為止→連接電池並做完整測試確定功能正常→縫合傷口→加壓止血後覆蓋敷料→送回病房。
▲ 返回病室後可以先喝開水,若無不適即可進食。
▲ 若有任何不適,如發燒、心跳過快或過慢、頭暈、呼吸困難、胸悶、傷口紅腫熱痛,需立即告知醫護人員。
▲ 術後三天內,可以使用冰袋冰敷手術部位,以減少組織腫脹造成的不舒服及疼痛。
▲ 裝置心律調節器後,裝置部位有快速鼓起腫脹時,可能是出現皮下出血導致之血腫,請立即以手掌直接加壓於裝置部位,並立即通知醫護人員。
▲ 裝置後醫師可能會使用抗生素,以避免感染。
▲ 醫護人員每天協助換藥,傷口應保持乾燥,避免碰水。
▲ 請依醫師處方用藥,勿自行服用任何藥物。
▲ 6個月內裝置處之手臂勿舉高超過肩膀。
▲ 術後二個月內勿提重物或快速活動肩膀,例如打羽毛球、網球等。
▲ 保持傷口乾燥,每天檢查植入部位有無紅、腫、熱、痛、分泌物、出血情形或突出外露,若有應立即回醫院檢查。
▲ 可恢復日常的活動,如沐浴、工作、駕車旅遊,但打靶時不可用裝置側手臂托槍。
▲ 每天在固定時間測量脈搏一分鐘,並記錄。
▲ 避免出入高電壓、強磁波的場所,例如核磁共振檢查室、電壓轉接站、電視、廣播或雷達傳送站等。
▲ 一般的家電用品並不會影響心臟節律器,但需避免使用品質不良的電器(易漏電),若有疑問請詢問醫師。
▲ 隨身攜帶節律器之識別證,就診時應先告知醫師裝有節律器。
▲ 出入機場安全測試門時,應先出示節律器識別證,以免引起警鈴聲與誤會,可請安檢人員用其他方法檢查。
▲ 做檢查前(如: 拔牙、核磁共振掃瞄(MRI)、體外去顫術、體外碎石術等)須先告知醫師裝有心臟調節器,以防止儀器受干擾或破壞。
▲ 若發生下列情況請立即就醫:
(1) 呼吸困難、短暫暈厥。
(2) 胸痛。
(3) 持續打嗝。
(4) 倦怠。
(5) 體液蓄積。
(6) 測量之脈搏速率比節律器設定之速率少5次以上。
(7) 感染徵象:植入部位紅、腫、熱、痛、分泌物。
參考資料:
王淑盈、賴美玉、游顯妹(2008)‧一位裝置永久性心臟節律器患者的護理經驗‧中山醫學雜誌,19(2),263-277。
江錦玲(2002)‧照顧一位裝置永久性心臟節律器病患的護理經驗‧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1(2),96-108。
張兆香、何秀玉、郭素青、陳佩英(2015)‧運用不確定感理論於一位裝置永久性心臟節律器病人的護理經驗‧新臺北護理期刊,17(1),109-117。
更新日期: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