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室介紹
- 心臟內科
關於心臟內科
Feature特色介紹
新型複合式多功能心導管室
精準微創 Hybrid OR 手術室
複雜性心血管介入治療
本院自創院至今累計心導管件數已突破 12,000 件,心律調節置放已達 400 件。除一般心導管介入治療外,對於複雜性介入手術如鈣化病灶旋磨 (Rotablation athrectomy),慢性冠狀動脈阻塞介入 (CTO intervention),左主幹分叉病變(left main bifurcation stenting) 均可順利處理並接受外院轉診。除此之外,針對結構性心臟病的介入治療也是未來重點發展項目。
血管嚴重鈣化病變治療 血管內震波碎石術 IVL
針對冠狀動脈血管嚴重鈣化的病患,傳統治療方式(如氣球擴張或鑽石旋磨術)在處理深層鈣化時可能效果不佳,難以將血管完全擴張,支架將無法完全貼合血管內壁,甚至有血管破裂等高風險的併發症。
血管內震波碎石術透過特製導管在低壓下釋放聲波震動,能夠高效地「震碎」血管壁深層與表層的鈣化斑塊,使血管擴張更完全並恢復通暢。此種最新引進的治療方式,其主要有三特點 (1)低風險操作:在低壓下操作,減少血管破裂或損傷的風險、(2)高效鈣化處理:同時作用於表層和深層鈣化、(3)不會傷及正常血管組織,大幅降低手術風險。
血管內震波碎石術突破傳統治療方式無法完全處理嚴重鈣化血管的治療困境,提供病患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
24小時全天候待命的心肌梗塞治療
心臟專科主治醫師24小時值班,與急診一同對來診的胸痛患者做最精確的診斷,即時啟動緊急心臟會診與心導管手術,並結合先進的心導管造影設備及介入器材,在分秒必爭的急性心肌梗塞時以最快的速度恢復心臟血流,減少心肌損傷以及併發症。另外針對心衰竭、需急做心導管的急性冠心症等需及時治療的病人也能提供快速即時的介入性治療。
1024 切全景寶石心臟血管電腦斷層
【 高解析 低劑量 全心臟覆蓋式 】
心臟血管電腦斷層為心臟血管檢查、篩檢疾病的重要儀器。1024切電腦斷層的檢查過程快速、無痛、非侵入性,可準確偵測心臟血管是否有嚴重阻塞,適用於早期發現心臟疾病的病變。其利用X光成像技術,不需穿刺血管,即可清晰觀察心臟血管,有助於評估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發生率、狹窄及阻塞程度。
全心臟覆蓋式1024切心臟血管電腦斷層,可以一次覆蓋掃描整顆心臟,一下心跳的時間就能完成心臟檢查,降低因心律不穩定引起移動假影干擾,並以低輻射劑量便能完成檢查及組成高解析影像,及早發現潛在的心臟病變可大幅降低心臟疾病帶來的風險。
心臟再同步化節律器植入術
心臟衰竭的病人中,部份病人會影響到心臟的傳導系統,進而導致左右心室無法同步收縮,使得心臟功能更加惡化。心臟再同步化節律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簡稱CRT)即是一種治療利器。
治療過程中,病人通常只需要局部麻醉,醫師便能將電池植入病人的皮下,再經心臟血管將三條導線分別送至右心房、右心室及左心室,藉由導線協同起搏,幫助心臟依規律跳動,改善心衰竭之心室不同步收縮,加強心臟功能,對於心臟衰竭症狀、體力及生活品質上皆有所改善。為現今普遍認可且重要的心臟衰竭治療之一。
新型無導線心律調節器置放術
新型無導線心律調節器形似膠囊,僅0.8立方公分,不須開刀即可置入,傷口僅有針孔小,不僅手術更省時,術後恢復也更快,隔天即可出院,亦避免術後傷口感染風險、不需限制肢體活動,更免除胸口置入外物的不適感,維持日常生活品質。
心臟電氣生理學檢查
電氣生理學檢查可以用來評估心臟電氣傳導的問題,醫師會從腹股溝旁的靜脈植入特殊的電極導管,沿著血管放至心臟,測量並記錄心臟的電流及心跳,檢查電氣傳導訊號。醫師亦會藉由電極導管傳送微小的電流刺激心臟,以分析心律不整的原因。
複雜性心律不整之不整脈經導管燒灼術
不整脈經導管燒灼術(簡稱電燒)是一種用於治療嚴重的心房顫動或其他心律不整問題的導管手術。治療各種心臟頻不整脈包括:陣發性上心室頻脈(PSVT)、心房頻脈(AT)、心房撲動(AFL)、心房顫動(AF)、心室早期收縮(VPC)、心室頻脈(VT)等心律不整疾病。
醫師會利用電氣生理檢查分析心律不整的原因,再以電流導入放在心臟的特殊電極導管,經由導管末端的金屬點產生熱能,破壞心臟異常放電處,藉以阻斷引起心律不整的異常傳導途徑,使心臟恢復正常的節律。
難治型高血壓之腎臟交感神經阻斷術
腎臟交感神經阻斷術治療(高血壓導管治療)屬於微創治療,過去針對高血壓的治療分為非藥物(生活型態調整、飲食控制)及藥物治療,近年新一代導管治療則帶來突破性發展,不只能協助患者控制血壓甚至有機會不再持續服用降血壓藥物。
特點包含24小時有效控制高血壓、療程安全且手術時間短,加上不需要全身麻醉,所以傷口小、恢復時間短,併發症亦相對輕微,還可促使患者收縮壓下降約10~40mmHg。此技術適用於用藥服從性低、服藥有副作用、已併發器官受損、難治型高血壓、次發性高血壓,且經治療後血壓仍不可控等類型患者。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 TAVI
過去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的病患,若不治療死亡率很高,但唯一的治療方法又只有開刀一途,因此年長體衰或有許多共病的患者,往往無法承受開刀的副作用。近年來針對這樣的患者,已經發展出利用導管來做主動脈瓣膜置換的術式,提供了另一項有效且低侵入性的治療選擇。
該術式是由醫師利用導管,通過小的血管切口(約0.5公分)進入患者的主動脈,將一條裝載特製生物心臟瓣膜的瓣膜支架,沿動脈血管替代原本受損的主動脈瓣。手術期間心臟不需停止跳動,也不需借助體外循環,且因為風險較低,患者能縮短恢復時間,提早恢復正常生活。
14天連續性心電圖偵測
利用貼片貼在患者胸前並完整記錄連續14天的心電圖,輕薄短小減少連續偵測對生活的影響,延長偵測時間可針對發作頻率不一且相對少的心律不整提升診斷率,為診斷早期心律不整新利器。
體外加強搏衝治療 EECP
心臟疾病治療技術日新月異,但並非所有患者都適用常規的治療方式。EECP是一種無侵入性、無須手術,無須住院的治療方式。主要藉由四種方式維持並增加心臟血流:擴張冠狀動脈血管、打開側枝循環、刺激生長因子的釋放、從其他血管建立分流。
EECP適合有心絞痛症狀、心臟衰竭、冠狀動脈支架手術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運動耐受度增強、改善血管內皮功能等病人。能增進心臟血管的側枝循環,有效的改善心肌缺血狀況。
在不增加心臟負荷的情況下,使心臟冠脈血流量增加,進而改善心肌代謝與功能,促進血液流至全身,特別是心臟。在療程進行的同時,EECP利用擴大微小的血管網絡來發展新的道路,尤其在堵塞動脈附近,可增加血流,故此項治療也被稱為「自然的繞道」。
早期診斷的心血管健檢服務
本院心臟科與健檢中心,推出高級心血管健檢,早期診斷高風險心血管病患者,提供的心血管影像學檢查包括:心臟超音波檢查 (Echocardiography)、運動心電圖(Exercise electrocardiography),核子醫學心肌灌注攝影(Myocardial perfusion scan),斷層掃瞄 (Cardiac computed tomography)、核磁共振造影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利用影像學檢查,發現疾病於早期,並提供及早的介入治療。
更新日期: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