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室介紹
- 心臟內科
- 冠狀動脈導管介入治療 血管內超音波及斷層掃描精準診斷
冠狀動脈導管介入治療 血管內超音波及斷層掃描精準診斷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常用於處理冠狀動脈狹窄、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等疾病,而在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過程中,影像引導工具的使用對於評估病變的嚴重程度,以及確定合適的治療策略至關重要。安南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霈指出,血管內超音波(IVUS)和血管內斷層掃描(OCT)是兩種常用的影像技術,廣泛應用於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提供寶貴的冠狀動脈解剖和病變評估信息。
林霈醫師進一步說明兩者的差異:血管內超音波是一種實時超聲影像技術,透過將超聲探頭放置於冠狀動脈內,生成高解析度的橫向切面影像,可以提供詳細的血管解剖信息,包括血管壁結構、斑塊特徵和病變嚴重程度等。
血管內斷層掃描則是一種高解析光學影像技術,透過光學探頭生成微米級別的影像,能夠提供更精準的血管解剖信息,除了前述的冠狀動脈壁結構、斑塊特徵外,還可評估血管鈣化的嚴重程度。
綜觀血管內影像在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應用,可分四大面向:
(1) 病變評估:評估狹窄病變的程度、斑塊的組成和冠狀動脈壁的狀態。透過觀察影像,醫師可以確定是否需要進行血管成形術、選擇合適的球囊尺寸和壓力,或是否需進一步執行鑽石旋磨術。
(2) 支架選擇和部署:提供對狹窄區域的詳細信息,幫助醫師選擇合適的支架尺寸和長度。在支架部署過程中,可以確保支架的正確位置和展開情況,從而避免支架不完全展開的問題。
(3) 補充診斷:血管內影像還可以提供一些額外的診斷信息,例如鈣化程度、斑塊的分佈和溶解等,這些信息對於評估冠狀動脈病變的穩定性,以及預後預測非常有價值。
(4) 後續追蹤:冠狀動脈介入後的追蹤,血管內影像可用於評估治療效果和檢測再狹窄的情況,提供有關支架內血栓形成、斑塊重建和血管壁厚度的信息,有助於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
林霈醫師強調,血管內影像作為實時影像引導工具,既提供了詳細的冠狀動脈解剖和病變評估信息,亦幫助醫師做出準確的診斷和治療決策,可說是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