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室介紹
- 心臟內科
- 心導管檢查
心導管檢查
心導管檢查是目前診斷冠狀動脈疾病最準確的方法。心導管檢查是利用導管(約100~150公分) 由手腕或鼠蹊處的動脈,將導管伸入心臟的冠狀動脈開口,經由注射顯影劑後,利用 X 光透視來檢視心臟血管血流狀況、檢視心臟血管病變位置及嚴重度,以便執行各種檢查或治療。
心導管檢查目的在於評估心臟功能、壓力、瓣膜疾病、血管阻塞等來確立診斷心臟疾病,同時針對血管阻塞部分可直接利用心導管來治療。
▲ 治療前 ▲ 治療後
檢查過程中有極少的可能併發症(小於1/1000),如死亡、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支架內血栓、心包膜填塞、心律不整需心臟電擊治療、腦中風、傷口感染、動脈栓塞等。
(1) 醫師解釋後填寫同意書。
(2) 檢查前4~6小時禁食(含水)。
(3) 皮膚準備:手腕或鼠蹊處周圍毛髮剃除。
(4) 檢查當日需換排空膀胱、穿手術衣(要正穿)、不穿內衣褲、移除金屬物品、勿擦口紅及指甲油,以便評估血液循環狀況。
(5) 需有家屬陪同、並在外等候。
消毒皮膚(手腕或鼠蹊處)→局部麻醉→經由手腕或鼠蹊處的動脈將導管伸入心臟的冠狀動脈內→注射顯影劑→血管攝影→如有血管阻塞,醫師視情況執行治療→移除導管→加壓止血後覆蓋敷料→送回病房。
▲ 由橈骨動脈(手)接受檢查者:
(1) 穿刺部位會以兩層布膠加壓止血。
(2) 經過短暫的臥床休息後,沒有不舒服情形,即可下床活動。
(3) 穿刺部位的手腕在3天內請勿用力、勿提重物、勿內彎或作扭毛巾動作,以防止內部血管再度出血而腫脹。
(4) 監測生命徵象;包括血壓、脈搏、及檢查部位有無出血、皮膚溫度、顏色變化。
▲ 由股動靜脈(鼠蹊)接受檢查者:
(1) 穿刺部位(鼠蹊)一定要伸直、勿彎曲,需臥床休息6-8小時,請勿下床。
(2) 導管完全移除後需用2公斤砂袋加壓止血6小時、平躺2小時,目的為使內部血管能完全癒合,防止出血及血腫產生。
(3) 監測生命微象;包括血壓、脈搏、及檢查部位的皮膚溫度、足背動脈搏動是否對稱或消失。需注意局部是否有腫脹、疼痛、出血等。
(4) 臥床期間若需解小便,則需使用床上便盆或尿壺,絕對不可下床,以免傷口出血。
▲ 檢查後就可以吃東西,並且要多喝水,以幫助顯影劑排出。
▲ 您在做完心導管檢查後,如果有出現下列情形,請立即告知醫護人員;胸口悶、胸口痛、呼吸不順、及檢查部位的傷口有濕熱感、出血、疼痛、末梢皮膚冰冷、刺麻等。
▲ 出院後2天內,於洗澡時保持傷口乾燥及清潔,如有紅、腫、熱、痛、出血情形,或手部膚色變白或變冰冷,請立即返院檢查。
▲ 傷口在手腕處者:手術後,1-2週內,手腕避免劇烈運動及提大於2公斤重物。
▲ 傷口在腹股溝處者:術後2週內避免頻繁彎曲大腿或膝關節過度屈曲的活動,如騎腳踏車、跳躍,以免傷口出血及皮下血腫。
▲ 服用雙重抗血小板凝子藥物:須注意有無出血情形,如咳血、解黑便,應立即返院就醫。
▲ 服用雙重抗血小板凝子藥物期間,如有侵入性檢查、治療或手術,如拔牙、大腸鏡等,請先告知醫師目前服用此藥物,以避免出血不止。
▲ 避免使用銀杏、紅趜等健康食品,如有疑慮,請於門診時將藥物攜帶至門診諮詢。
▲ 戒煙。
▲ 飲食:少油、少鹽、少糖、低脂。
▲ 控制血糖、血壓、體重。
▲ 避免緊張壓力,適當舒壓,緊張壓力易影響自主神經系統,間接增加心臟負擔。
▲ 適度的運動,運動前應注意事項如以下:
(1) 運動前後必須包括5~10分鐘的暖身,及暖身活動。
(2) 運動最好時間是飯後2小時以後。
【衛教影片】心導管檢查是什麼? 置放血管支架及心導管治療術後注意事項說明
【衛教影片】如何瞭解血管阻塞的嚴重程度與鈣化情形? 心導管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植入支架類型有何差異?
【衛教影片】「冠狀動脈鈣化」是什麼? 鈣化嚴重度的評估及治療方式有哪些?
參考資料
林秀蓉、許芳華、辜漢章(2019)‧心導管檢查後腦中風個案復健之護理經驗‧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18(5),122-132。
更新日期:2025/04/28